
怡口蓮、怡口莲傻傻分不清???
进入主题之前,先借助大家的慧眼欣赏下正牌(怡口蓮)和山寨(怡口莲)亮眼包装,是不是乍一看没啥区别?但您只要仔细瞧瞧,就会发现其中的猫腻。一个“蓮”是繁体字,一个“莲”是简体字,一字之差,却蒙骗了众多消费者。

所以并非是口味变了,而是大家错把“李鬼”当李逵,真正的李逵却在蒙冤受屈。山寨不仅节约了品牌宣传的前期成本,更是搭上了便车,借助名牌的优势进入快速收割期。
可是,出来混总归要还的,假的不会变成真,真的不会变成假,终究还是会被揭穿。
近日,被人冒名顶替多年的正牌(怡口蓮),知晓对方侵犯自身的注册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,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将怡口莲(厦门)食品有限责任公司(以下简称“怡口莲公司”)诉至法院。
日前,北京海淀法院一审认定,怡口莲公司的行为构成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,判决怡口莲公司停止侵害吉百利公司“怡口蓮”系列商标专用权的行为、变更企业名称、刊登声明、消除影响,并赔偿吉百利公司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243万余元。
如果“怡口莲”一开始就选择正确方式,不投机取巧,5年的时间足以培育市场,让公众记住一个新品牌。
但是却没有这么做,而是选择走“捷径”,靠着“怡口蓮”的名气迅速走到消费者面前,这也就给自己埋下了“一颗大雷”。
其实“怡口蓮”和“怡口莲”的纠纷并不是个例。
在我们的周围,很多不良商家正是利用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,将品牌的名字进行微小的修改,再用上和正品及其相似的底色,字体形状,图案布局等,来达到让消费者难以辨别真假的目的。
时代早已变了,在品牌犹如门面的当下,每个大企业都会不留余地的保护自己的商标。
因为市场的竞争历来激烈,企业建立起一个家喻户晓的自主品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,这不仅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去培育市场,更需要砸出很多的资金去研发和宣传。
对比之下,那些模仿者堪称是“拿来主义”,抢占了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不说,更以潜在的质量问题消耗着品牌价值。
所以,很多大企业不得不以积极打假的方式,来保护自己的权利!
一如眼下的“怡口莲”,不仅被罚巨款,更得重新设计和培养自己的新商标,简直是得不偿失!
相信通过“怡口蓮”商标之争案,也给众多企业敲响了一记警钟:一个企业,想要做大做强,必须要建设自主的商标品牌。而不是抱着小人的侥幸心态,以擦边球的方式使用同行业中大企业的注册商标,否则即便能在短时间内尝到甜头,也无法走向长远,因为总有一天,真正的品牌厂家会找上门来维权。
要始终牢记“早申请、早注册、早日受到法律保护”这一基本概念,不仅能够有效规避因他人抢注而无法注册使用的风险,还能够在发现他人侵害自己的商标权益时尽早制止,以最大程度的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和企业名誉的负面影响。
作为您的知识产权管家,更多知识产权有关资讯,可关注“注册猫”。